温州自行车迷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1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环法自行车赛的十二个瞬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7-6 20: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FONT size=7>每年夏天,整天挂在法国人嘴边的,除去“度假”二字外,就数“大圆圈”(la Grande Boucle,环法自行车赛的俗称)出现的频率高。不知不觉已经走完百年风尘路的“大圆圈”,已经成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自行车接力赛。现在,超过千万观众拥到路边驻足观战;电视台全程直播,--一个世纪以来,它书写了一幕幕感人故事,留下一段段动人传奇。 <BR><BR>第一个瞬间:1903年7月1日,诞生 <BR><BR>  1902年11月20日,《汽车报》年轻的记者乔·勒费弗尔向老板享利·德格朗热提出一项大胆而疯狂的建议:举办一个多赛段的环绕法国的自行车接力赛。曾是自行车运动员的德格朗热被年轻的下属所打动 。次年7月1日下午3点,巴黎南郊蒙日龙一家名叫“苏醒—清晨”的小客栈门前,60名选手踏上了征程。第一届环法大赛总里程2428公里,分六个赛段,最后只有21名选手坚持下来。第一届冠军莫里斯·加兰总成绩领先第二名3个小时,平均时速25.678公里/小时。 <BR><BR>第二个瞬间:1904年,最戏剧性的一幕 <BR><BR>  在环法大赛刚刚开始的年代,狭隘的地方主义控制着人们的情绪,无论如何要让代表本地区出战的人领先。1904年在第一赛段(巴黎—里昂),领先的两名选手快骑到圣-埃蒂安这个地方时,一辆鱼雷形敞篷汽车从后面追上来。司机企图把车手挤下公路,其他人则冲着车手大喊大叫:“让富尔赢!如果你们到了圣-埃蒂安还领先的话,小心宰了你们!”领先的选手不得不放慢速度等着富尔追上来。接下来,环法大赛上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只见富尔加速猛冲,支持他的老百姓则排成人墙,把其他选手死死堵在后面。为了驱散人墙,组织者不得不鸣枪示警。群众的狂热使富尔成为不光彩的害群之马,他被环法大赛剔除了。 <BR><BR>第三个瞬间:1909年,第一个外国人出现在环法大赛 <BR><BR>  第7届环法赛上,卢森堡人弗朗索瓦·法布尔成为第一个踏上环法之路的外国选手。这一次,赛程总长度达到4497公里,法布尔在所有14个赛段里,拿到其中6个冠军。 <BR><BR>第四个瞬间:1910年,车队第一次穿越比利牛斯山脉 <BR><BR>  穿越比利牛斯山的想法由德格朗热的助手阿尔方斯·斯坦恩斯提出。由于路况奇差,斯坦恩斯遭到选手奥克塔夫·拉皮兹的公开批评,这位后来成为本届冠军的选手毫不客气地把斯坦恩斯斥为“杀人犯”。在早期环法赛中,险恶的山路始终是自行车手的噩梦。1964年,《法兰西晚报》不合时宜地刊登了一个占星家的预言,说本届环法大赛上将有一次导致死亡的坠山事故。这则消息让著名选手安格蒂尔忧心忡忡,险些在山地赛段上败走麦城。那一天山雾渐浓,安格蒂尔小心翼翼地跟在引路车的尾灯后面。不久前面传来消息,一名选手不幸坠入山谷。安格蒂尔终于松了口气,怀着不知是沉痛还是轻松的心情加速追赶前面的选手。在这届大赛上,他拿到自己第五个环法冠军。 <BR><BR>第五个瞬间:1919年改革,黄色领骑衫出现 <BR><BR>  从这一年开始,黄色领骑衫出现在环法赛上。黄色是大赛创办者《汽车报》的颜色。今天,领骑衫给穿着者带来莫大的荣誉,可是在它刚出现的时候,穿着领骑衫的人却遭到观众的嘲笑。第一个身披领骑衫的欧仁尼·克里斯托夫被大家讥笑为“漂亮的金丝雀”。但是,这是一个拥有钢铁般意志的“金丝雀”。1913年比赛途中,他被汽车撞下山沟,车叉也被撞断。结果他扛着自行车跋涉17公里才找到修车铺。按规则他还必须亲自动手,结果花了四个小时才把车叉焊好。命运弄人,1919年,同样的倒楣事再次降临,克里斯托夫不得不又当了一回修车匠。他虽然因此失去领骑衫,却赢得了许多观众的热情鼓励,修车铺老板还为他在车铺里永远保留一个工长的位置。“运气太坏也能得人心,可谁不想赢啊。”另一个著名选手替克里斯托夫说出了心里话。 <BR><BR>第六个瞬间:1920年,环法让你“悠着点儿” <BR><BR>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严重的兴奋剂问题还在困扰环法,差一点让环法名誉扫地。1920年,环法大赛制定出严厉的兴奋剂惩罚措施。与此同时,组委会还特意提醒车手,在穿越山路时要加倍小心。凡在山路上遇到闲逛的马、骡子或山羊时,车手要停下来,以免“惊吓动物”。环法大赛真称得上是生态保护的楷模。 <BR><BR>第七个瞬间:1924年,第一个自始至终穿着领骑衫的选手 <BR><BR>  1924年,意大利人屋大维·波特切亚在包括两段山地的四个赛段中,牢牢保住了自己的黄色领骑衫,赢得当届环法赛冠军,也成为第一个在“大圆圈”中夺冠的意大利人。1927年6月2日,波特切亚独自出去训练,被人发现昏倒在自行车旁边,几天之后便去世了。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死亡,至今还是个谜。 <BR><BR>第八个瞬间:1930年,广告车出现 <BR><BR>  1930年是环法大改革的一年。从那年开始,环法车队不再由某著名商标冠名,而改为以国家冠名,成为一个国际锦标赛。所有赛车都由大赛组织者提供,颜色统一为黄色,无任何商标或品牌宣传的痕迹。选手的食宿、收容和医疗也都由组织者负责。广告成为组织者改革的财力保障,它们被刷到一路跟随的汽车上面。1954年,法国葡萄酒商甚至请来明星伊韦特·奥尔内,让她一路站在引路车上,用手风琴为领先车手伴奏。尽管那年夏天骄阳似火,奥尔内依然忠实履行合同。由于不得不在脸上涂了厚厚的防晒霜,赛程结束时,她整张脸上竟沾满了飞虫。 <BR><BR>第九个瞬间:时隔十年,二度夺冠,捎带拯救祖国 <BR><BR>  1938年,意大利选手吉诺·巴尔塔利第一次夺得环法冠军。随后由于二战爆发,环法大赛被迫中断。1946年,取代德格朗热成为《汽车报》主编的雅克·戈代创办了一份新的体育报纸《队报》,继续主办环法大赛。1948年,巴尔塔利在环法大赛恢复后第二年重出江湖。7月14日,比赛因为法国国庆而休息一天。同一天傍晚时分在意大利,意大利共产党领袖帕尔米诺·陶里亚蒂(1893年~1964年)在罗马被青年法西斯分子刺成重伤。全国工人奋起罢工表示抗议,整个国家滑向内战边缘。情急之下,总理给巴尔塔利挂了电话:“吉诺,罗马的情况糟透了。你有把握拿个环法冠军吗?”这时距离大赛结束还有一个礼拜时间,巴尔塔利并不在领先的位置上,他只能答应尽力而为。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奇迹发生了:巴尔塔利一口气拿下阿尔卑斯赛段三个冠军,一下子领先第二名半个小时。巴尔塔利的出色表现平息了意大利的动荡——谁说环法大赛只代表体育? <BR><BR>第十个瞬间:1971年,比利时选手赢得“恶汉”美称 <BR><BR>  1971年,法国标致队的一个选手听女儿谈到对当届大赛看好的比利时人埃迪·麦尔克斯:“那简直是个能吃人肉的恶汉!”“恶汉”这个绰号于是不胫而走。作为出色的自行车选手,麦尔克斯是令人生畏的冲刺高手,拥有出色的爬坡能力和令人惊异的下坡技术。只要有他参加,环法大赛便不再有悬念。他一生夺得5次环法冠军,创造了96天身着黄色领骑衫的记录,远远超过其他选手。 <BR><BR>第十一个瞬间:参加16次环法的荷兰人 <BR><BR>  荷兰人若普·佐特迈尔克一生16次参加环法大赛,次次跑完全程。他对环法大赛的热情和毅力,至今让所有其他人瞠乎其后。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80年34岁时,他终于在环法大赛上出人头地,夺得冠军。与其说是实力,莫如说是丰富的经验帮助了他。在他后面,比利时人吕西安·凡·安普(两次环法冠军,无中途退出)和盖·纽伦(两次中途退出)都参加过15次环法。 <BR><BR>第十二个瞬间:2003年,抗癌英雄梦圆五连冠 <BR><BR>  1995年,美国车手兰斯.阿姆斯特朗被发现得了睾丸癌,他听从医生建议接受了切除手术。做这样的手术后再继续参加自行车比赛的成功机会为5%!但是这个“美国死人”不但重返赛场,而且三年后创造了奇迹,拿下1999年环法大赛的冠军。此后他又连年夺冠,直到上届——2005年这届环法大赛上,以全程累计时间86小时15分02秒的总成绩再夺冠军,圆了七连冠的梦。这位传奇车手以他精湛的车技、超人的毅力,成为环法大赛的英雄,也成为美国的和世界的英雄。这样的英雄一百年只能出一个。</FONT></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6-7-7 20:55:00 | 只看该作者
字好大,看的我想吐。。。<IMG src="http://www.0577bike.com/images/Emotions/23.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19:35:00 | 只看该作者
小了看起你眼花``还不是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6-7-10 00:13:00 | 只看该作者
怎样都好 还以为是PP呢 HOH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测试|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温州自行车迷网-论坛 ( 浙ICP备12022855号-7

GMT+8, 2025-9-16 07:37 , Processed in 0.18343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