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自行车迷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1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一个关于ABS,关于制动技巧的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13: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段时间看坛子里小小胖因为一次前空翻所以要自主研发ABS碟刹系统。哥笑而不语。今天刚好看到一老帖,转之,仅供参考。

以下为转帖:
关于制动技巧,我已经很多次的看到,很多的人,在各种各样的帖子里面提到“点刹”,“人工ABS”,“高频点刹”,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
传递的信息就是模仿汽车ABS的工作原理,依靠“紧--松--紧--松……”这样的循环来达到制动,而不抱死的目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不止一次地跟帖说明。但是到现在这个错误的观念仍然非常流行。所以我想到发这个帖子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论坛里的老鸟,菜鸟,都能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制动力。理想状态下,制动力的最大点是最大静摩擦的临界点。也就是所谓的“将抱死,未抱死”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车轮和路面的摩擦力到达顶峰,超过这个顶点,就会造成车轮和路面失去“咬合”,打滑。除了湿滑路面,这一理论仅仅适用在我们自行车的后轮上。我们的前轮在地面不是很湿滑的情况下,是不会打滑的。在你不断增大制动力的同时,你的重心前移,惯性会给前轮非常大的下压力,让前轮和地面的摩擦力变得非常非常的大。所以用巨大的力量对前轮进行制动,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车辆翘尾,前翻,而不是前轮打滑。

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ABS。
ABS的作用是用来防止车轮抱死。为什么要防止车轮抱死?因为车轮抱死之后,制动力反而比“抱死临界点”的制动力要小,而且汽车在车轮抱死之后会失去转向能力,由于制动力在四个轮子上的分布不可能绝对平均,汽车在车轮全部抱死之后会产生旋转,侧滑等失控表现。

现在我们来看看自行车上如果安上ABS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后轮,情况和汽车的轮子差不多,ABS能把后轮控制到抱死临界点,从而把制动力最大化。可见是有好处的。
那么,前轮呢?现代ABS最基本的工作原理是侦测到轮子停止转动的时候发出指令让刹车减小制动力,让轮子继续滚动起来。如果把这个原理应用到我们的自行车前轮上,你会发现除了路面湿滑,以及你在极低的速度闷刹车两种情况下,ABS是不会工作的。也就是说,即使你装上了ABS,你在高速的时候闷前刹车,还是会把自己像人间大炮一样发射出去。所以在自行车上安装ABS是一件很没有意义的事。


上面所说,还是非常理想的状态,有电子系统和传感器控制的ABS刹车。
那么我们的“人工ABS”呢?
首先你对车轮抱死的判断,需要一个反应的时间,然后你做出反应,降低制动力,直到你感觉到车轮滚动,再做出反应,提升制动力。。。
这个过程的频率是很低的,精确度也是很差的。带来的唯一效果就是“一耸一耸”的制动。而这样的制动,比精确控制刹车的制动效率更低,同时大大削弱你对车的掌控。特别是在山地骑行中,如果在崎岖路面这样子刹车的话,由于路面摩擦力的大幅波动,很容易造成前轮的瞬间锁死,运气不好就要摔。即使是在路况良好的公路上,这样的制动方式也只会平添车辆的不稳定性,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刹车?
1,刹车尽量要在直线上进行。尤其是大力的刹车,必须在直线上完成。轮胎的摩擦力是有限的,当一部分摩擦力被用来抵消过弯的离心力的时候,可以用来制动的部分就会相对减少。过弯的时候过于用力的制动,会使车轮抱死侧滑。(注意这里和我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同,因为过弯时刹车,重心的移动方向,对前轮施加的压力,不是和地面垂直的,把这个力进行分解,会得到一个与地面垂直的分力,和一个与离心力方向相同的分力。)
2,制动力的输出要柔韧,稳定。
所谓柔韧,就是你的刹车要抛物一样,无论多么急,多么迅速,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慢到快的过程。而不是想拍蚊子一样“啪”的一下。因为那样子,前刹车会产生一个瞬间的峰值(如果你的刹车够力量的话),这个峰值的瞬间出现让你的重心来不及前移,就已经突破了前轮的摩擦力极限,造成前轮抱死。当然,这样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因为一般人用一到两指去操控刹车的话,做不到如此快速地输出一个那么强劲的制动。但是用四个手指一把抓的话,就说不定了。所以刹车的操作,一到两个手指足矣。
所谓稳定,就是你的制动力变化要小,让你的车速比较稳定的下降(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加速度),而不是“一耸一耸”的。这样的好处是比较好判断车胎的抓地状态,对车身的控制也比较稳定。
3,刹车时要稳定控车,同时配合车手重心的移动。
刹车的时候,双臂必须要稳定有力地支撑你的身体。当你需要更大的制动力的时候,可以在猛烈刹车的同时后移重心,这样的配合,会通过杠杆原理给前轮更大的压力,在增大轮胎摩擦力的同时,有效控压制后轮,防止前翻。在需要急停,或者急减速的时候,制动力可以达到即使你后移重心,仍然能抬起后轮的地步。这时候你必须调整你的制动力,不能让后轮抬得过高。因为后轮的高度越接近前翻的临界点,你的实际制动效果越差。当后轮到达前翻的临界点的时候,你的前轮就完全不能用来制动了。你的动作也就成了“前轮滑”。

如何练习?
刹车技术的好坏,决定了你骑行的综合速度,稳定性,和安全性。
要练习刹车技术,必须做到一个原则,就是胆大心细。胆大,你才敢迟刹车,用更大的力量刹车。心细,你才能控制好刹车,在“过”与“不足”之间轻松游走。
下面是两项简单的练习。
1,后刹车练习,平时的减速尽量用后刹车完成,通过对手指输出力量的调整,找出你后轮的抱死临界点,每次刹车都要尽可能靠近这个临界点,而又不“拖胎”。
2,前刹车练习,以一个稳定的速度,例如25KM/H,直行到一个标志物,例如地上的一条线,开始以你觉得你能控制的最大力刹车,直到停车。记下停车位置,例如放个可乐瓶在那里。然后再来一次,争取在这个位置上,或者更近的距离把车停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慢慢体会制动力输出的控制,以及重心的配合。练习多次,找到自己的极限。

最后,任何事情都是熟能生巧的,没有捷径可走。大量的练习才能让你稳定地提高。

关于刹车,我补充一点下山(下坡)的刹车技巧。
不管跑公路还是跑山路,长时间的下坡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而刹车都是有热衰减的。也就是说,长时间的刹车会造成刹车的温度升高,制动力下降。油压刹车在达到一定温度的时候还会产生刹车油汽化,失去制动力的情况。
所以在我们下山的过程当中,我们对刹车的适用必须是有限制的,而这个限制,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的限制。换句话说,就是必须给刹车以冷却的时间。
那么如何争取这个冷却时间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间歇使用刹车,也就是选择性地刹车。选择视野好,路况好,路面开阔的地方,坡度较小的地方,弯道内(下坡急弯除外),我们不刹车。在长时间的下坡中,我们必须好好利用这些地形来冷却我们的刹车。而在进弯前,我们要预判弯道内的加速,提前把速度减低到自己能力可控范围内。
那么如果情况不允许我们刹车全放怎么办?我们可以采取轮换刹车的方法来争取冷却时间。大家知道,我们的前刹车占有制动力的绝大部分。保护好我们的前刹车尤其重要。在需要长时间使用刹车来控制速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先用前刹车制动,过度减速,然后用后刹车控制我们的加速,而把前刹车解放出来进行冷却。
在下又长又陡的坡之前,必须要自己刹车的工作状态有个了解,提前进行冷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5-29 14: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5-29 14:19:00 | 只看该作者
好贴!!!
练成人肉abs不容易,要摔好多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5-29 17:57:00 | 只看该作者
吾等深表赞同,尽量增加刹车的间隔时间可以让刹车降温,尤其是使用橡胶刹块的v刹

至于人肉abs,这个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慢慢摸索的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5-30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好象V刹很难ABS把。。。。。。反应迟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6-4 18:33:00 | 只看该作者
在普通情况下,貌似除了热衰减比较快外,感觉不到v刹和碟刹的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6-13 20:38:00 | 只看该作者
还有的,还有V刹磨损比较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6-22 20:16:00 | 只看该作者
汽车的ABS是根据 车速,四个轮子的转速,发动机的转速 等工况计算出来的
比如 左前轮转10圈  右前轮转11圈 那么刹车是 ABS总泵会把右前轮刹车力度加大 让其达到 两轮转速一样
还有就是 轮子不会抱死 轮子抱死情况下抓地力并不好   
轮子不抱死 方向还是可以控制的  一旦抱死 就失去控制力
除非你漂移玩的出生入画 还是可以控制的   想玩漂移 还是不要ABS爽

骑车建议还是不要人工ABS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测试|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温州自行车迷网-论坛 ( 浙ICP备12022855号-7

GMT+8, 2025-9-16 19:20 , Processed in 0.20863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